美国房子贵不贵?算对 “持有成本”,才懂真实价值
25799阅读0评论地产贷款
美国房子贵不贵?算对 “持有成本”,才懂真实价值
一提到在美国买房,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 “太贵了!”。当大家把目光投向洛杉矶、尔湾、湾区那些让人咋舌的房价时,不少人都打了退堂鼓。但我想跟大家说:美国房子看起来价格高,实际上藏着不少门道,懂行的人反而能从中找到划算的机会。接下来,我们就从购房成本、持有费用、市场逻辑等多个角度,重新看看美国房产的真实价值。

美国房产的 “真实成本”
很多人判断房子贵不贵,往往只看买入时的价格。就拿一套标价 100 万美元的独栋住宅来说,乍一看确实比国内不少城市的房价高,但仔细拆解后会发现,这笔投资比想象中 “实惠” 得多。
01
从费用结构来看,美国房产没有国内那么高的月均物业费。而且业主可以把房子租出去获得现金流,更重要的是,贷款利息还能用来抵税,高收入家庭每年能省下数千美元的税费。
02
在产权方面,和国内 “房屋所有权 + 有限土地使用权” 的模式不同,美国房产是永久产权,土地和建筑完全归私人所有,不会有 “70 年到期” 这样的不确定性。
03
再说说保值,美国房产保值靠的是稳定的市场基本面。比如纽约曼哈顿的公寓,即便经历了金融危机,10 年间也实现了超过 40% 的增值,这可比那些依赖政策驱动的短期市场波动要靠谱得多。
房产税、保险、政策红利
相互影响
美国房产的持有成本看起来复杂,其实清晰又透明。我们以加州尔湾为例,一套价值 80 万美元的房产,一年的房产税大约是 9600 美元,其中 6720 美元直接投入到了当地的公立学校建设。这也让该学区学生的 AP 考试通过率连续 5 年排在全美前 10%,而优质的教育资源又进一步带动了房产的增值。
美国房产的十年价值密码
美国的购房者大多秉持 “十年投资观”,这种心态源于对市场底层逻辑的信任。
01
从人口角度来说,每年有超过 100 万的合法移民涌入美国,纽约、洛杉矶等城市的住房需求一直很旺盛,近 5 年租金的年均涨幅达到了 5.2%。
02
土地方面,加州等热门地区受到严格的土地规划限制,新房供给的增速还不到需求的 1/3,供需失衡使得房价稳步上涨。
03
政策上也很稳定,房产税的涨幅受到法律限制,比如加州的 Prop 13 提案规定年涨幅不超过 2%,这就避免了税负失控,保障了业主的长期利益。
有数据显示,2010-2020 年期间,旧金山湾区房产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 7.8%,持有 10 年的总收益超过 113%,这可比短期投机的回报要高多了。
认知误区:美国房产的价值
对美国房产有误解,本质上是用国内的思维去看待美国市场。有些人存在价格幻觉,只是单纯对比中美房价的绝对值,却忽略了美国房产在产权完整性和使用成本上的优势。还有税费偏见,把房产税当成 “额外负担”,没有意识到它和优质教育、安全社区之间的强关联性。
另外,不少人有流动性焦虑,但实际上美国住宅的空置率常年低于 5%,像波士顿剑桥区等优质学区的房屋,挂牌后平均 7 天内就能售出,流动性比想象中好很多。
看懂制度,抓住房产投资机遇
在美国这个法制健全、税务透明的市场,房产投资的核心是选择有制度确定性的领域。
01
要穿透成本看本质,学会计算 “综合持有成本”,把房产税、贷款抵税等因素都纳入整体的财务模型中。
02
要深耕区域,关注学区质量、人口流入、土地政策等基本面。比如德州奥斯汀因为有科技企业入驻,房价在 5 年里上涨了 65%。
03
还要有长期布局的心态,摒弃短期投机的想法,利用美元资产的全球避险属性,实现资产的稳健增值。
美国房产的价值,不在于一时的价格高低,而在于它背后稳定的制度保障、清晰的成本体系和可持续的增值逻辑。当你真正读懂了这些底层规则,或许就会发现:所谓的 “贵”,不过是认知之外的假象,而那些藏在成本背后的机遇,正等着懂行的人去发掘。
家住美国
家住美国编辑于 2025-08-14 发布
期待您的精彩评论~
加拿大房主 何去何从?

你在高点买了房,如今市场大幅回调,资产缩水,贷款压力陡增。作为房主,你该怎么办?

这是不少加拿大房主当前面临的现实难题。在2022年初加国房价触顶之后,全国多个市场经历了不同程度的下跌,尤其是一些在疫情后过热的城市,房价较峰值跌幅高达20%。无论是自住买家还是投资者,在错误的时间进场,代价都极为沉重。


根据《金融时报》的报道,Royal LePage首席执行官菲尔·索珀(Phil Soper)所说,“真正的问题是,你现在的住房是否满足你的生活需要?如果满足,那就是账面问题,而不是现实问题”。

在高点的加拿大房主 何去何从?市场曾“假摔”,如今真降温

回顾过去八年,加拿大楼市的走势比任何预测都更加戏剧化。一度因为移民激增、疫情推动、超低利率等因素,房价反而比原先预期更飙升。

索珀回忆道,“随着贷款审批标准收紧,买房人需要按更高利率‘压力测试’,市场一度急刹, 市场确实曾遭重创”。

不过,房市随后的反弹再度让看空者失望。加拿大地产协会 CREA的数据显示,直到2022年第一季度,全国房市交易量年化接近67.5万套,平均售价达到历史高点——82.4万加元 。

房价回调,账面缩水不等于现实崩盘

截至2025年年中,全国平均房价为69.1万加元,远低于高点。但若考虑通胀因素,情况并非一边倒。以2017年底的49.6万加元平均价为例,按照加拿大央行通胀调整后,相当于2025年的约62.5万加元,说明尽管有所下降,房价仍高于过去通胀调整后的水平。

“房地产价格总是被高估了涨幅,因为大家忽视了通胀”,评论人士指出,“我们不会期待1970年代的价格还能买辆车,为什么会觉得房子价格不该跟着涨?”

不过,对那些在2021-2022年高位入市的人来说,这并非安慰。一些人甚至出现“负资产”状态,特别是购买预建公寓而眼下难以获得融资的人。

杠杆放大痛苦,但仍有理性应对之道

房产市场最危险的地方在于杠杆。很多投资者用10万加元首付撬动100万资产,一旦市场下跌10%,账面资产瞬间归零,甚至倒贴。

房地产顾问、皇后大学退休教授约翰·安德鲁(John Andrew)就分享了一个真实案例:一位年轻买家在2023年高位购房,如今贷款难以获批,房价低于买入价,“她开始感到懊悔,觉得‘我到底做了什么?’”安德鲁说。

他的建议是:不要急着卖房,除非真的有必要搬家。看长远,用理性评估房产的持有成本与潜在回报。即便涨幅放缓,房地产依然有可能跑赢通胀。


居住需求才是真正的购房理由

对于自住买家而言,购房不仅是投资,更是“使用型资产”——为家庭提供稳定的居住环境,避免租房不确定性,是多数人坚持购房的核心动力。

房地产研究机构 Bullpen 总裁本·迈耶斯(Ben Myers)指出,加拿大人购房的最大心理动力之一是“强制储蓄”。买房逼着你还贷款,长期看是一种理财行为。

迈耶斯还表示,对于那些即将交房却因融资困难而进退两难的买家,可以尝试将合约转让(assign),但风险不小,因为接手者可能也无法完成交易。最理性的方式,仍是尽可能完成交割、出租房产、等待市场复苏。

出售不是出路,频繁换房是“财富杀手”

“如果你确实需要搬家,卖房是可以理解的决定”,迈耶斯说,“但要记住,每次搬家都在蚕食你的财富”。

一次换房交易涉及的成本极高——房产经纪佣金、土地转让税、贷款违约金、律师费、搬家费用等加起来可能吃掉10%的产。相比之下,长期持有的稳定收益远更可取。

很多人对股票交易的$9.95手续费斤斤计较,却在房产买卖中轻易放弃上万元,却毫不在意——这是典型的心理误区。

如果你买在高点,现在感到焦虑,是人之常情。但与其纠结当初的买入价格,不如重新评估当前房产是否符合你的生活需求。

0.054518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