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在高点买了房,如今市场大幅回调,资产缩水,贷款压力陡增。作为房主,你该怎么办?
这是不少加拿大房主当前面临的现实难题。在2022年初加国房价触顶之后,全国多个市场经历了不同程度的下跌,尤其是一些在疫情后过热的城市,房价较峰值跌幅高达20%。无论是自住买家还是投资者,在错误的时间进场,代价都极为沉重。
根据《金融时报》的报道,Royal LePage首席执行官菲尔·索珀(Phil Soper)所说,“真正的问题是,你现在的住房是否满足你的生活需要?如果满足,那就是账面问题,而不是现实问题”。
在高点的加拿大房主 何去何从?市场曾“假摔”,如今真降温
回顾过去八年,加拿大楼市的走势比任何预测都更加戏剧化。一度因为移民激增、疫情推动、超低利率等因素,房价反而比原先预期更飙升。
索珀回忆道,“随着贷款审批标准收紧,买房人需要按更高利率‘压力测试’,市场一度急刹, 市场确实曾遭重创”。
不过,房市随后的反弹再度让看空者失望。加拿大地产协会 CREA的数据显示,直到2022年第一季度,全国房市交易量年化接近67.5万套,平均售价达到历史高点——82.4万加元 。
房价回调,账面缩水不等于现实崩盘
截至2025年年中,全国平均房价为69.1万加元,远低于高点。但若考虑通胀因素,情况并非一边倒。以2017年底的49.6万加元平均价为例,按照加拿大央行通胀调整后,相当于2025年的约62.5万加元,说明尽管有所下降,房价仍高于过去通胀调整后的水平。
“房地产价格总是被高估了涨幅,因为大家忽视了通胀”,评论人士指出,“我们不会期待1970年代的价格还能买辆车,为什么会觉得房子价格不该跟着涨?”
不过,对那些在2021-2022年高位入市的人来说,这并非安慰。一些人甚至出现“负资产”状态,特别是购买预建公寓而眼下难以获得融资的人。
杠杆放大痛苦,但仍有理性应对之道
房产市场最危险的地方在于杠杆。很多投资者用10万加元首付撬动100万资产,一旦市场下跌10%,账面资产瞬间归零,甚至倒贴。
房地产顾问、皇后大学退休教授约翰·安德鲁(John Andrew)就分享了一个真实案例:一位年轻买家在2023年高位购房,如今贷款难以获批,房价低于买入价,“她开始感到懊悔,觉得‘我到底做了什么?’”安德鲁说。
他的建议是:不要急着卖房,除非真的有必要搬家。看长远,用理性评估房产的持有成本与潜在回报。即便涨幅放缓,房地产依然有可能跑赢通胀。
居住需求才是真正的购房理由
对于自住买家而言,购房不仅是投资,更是“使用型资产”——为家庭提供稳定的居住环境,避免租房不确定性,是多数人坚持购房的核心动力。
房地产研究机构 Bullpen 总裁本·迈耶斯(Ben Myers)指出,加拿大人购房的最大心理动力之一是“强制储蓄”。买房逼着你还贷款,长期看是一种理财行为。
迈耶斯还表示,对于那些即将交房却因融资困难而进退两难的买家,可以尝试将合约转让(assign),但风险不小,因为接手者可能也无法完成交易。最理性的方式,仍是尽可能完成交割、出租房产、等待市场复苏。
出售不是出路,频繁换房是“财富杀手”
“如果你确实需要搬家,卖房是可以理解的决定”,迈耶斯说,“但要记住,每次搬家都在蚕食你的财富”。
一次换房交易涉及的成本极高——房产经纪佣金、土地转让税、贷款违约金、律师费、搬家费用等加起来可能吃掉10%的产。相比之下,长期持有的稳定收益远更可取。
很多人对股票交易的$9.95手续费斤斤计较,却在房产买卖中轻易放弃上万元,却毫不在意——这是典型的心理误区。
如果你买在高点,现在感到焦虑,是人之常情。但与其纠结当初的买入价格,不如重新评估当前房产是否符合你的生活需求。